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岛三文鱼“游”向大市场 逐步构建海洋经济全产业发展生态

时间:2025-05-24 08:22:00

5月22日,首届烟台三文鱼起鱼节活动在长岛举行。相关科研院所专家、直播平台负责人、出口供应链负责人、渔业供应链负责人等百余名人员登上位于渤海深处的“经海005号”网箱平台。

据推测,今年,经海渔业虹鳟养殖总产量将达到2000吨,同比增长2.3倍,更好地充盈“蓝色粮仓”,满足市场需求。

“基本已经预售一空了”

长岛南隍城岛东部海域,亚洲规模最大深远海智能网箱集群“经海”系列8座网箱蔚为壮观。

随着一声锣响,三文鱼起鱼节开幕。“经海005号”的围网内,顿时万鱼欢腾、水花四溅。

据了解,在8座深远海智能网箱中,海水虹鳟主要养殖在“经海003号”~“经海006号”,共40多万尾。这批三文鱼于去年9月开始投产,按养殖期初步推测,2025年,经海海水虹鳟上市规格将主要为3.5KG(去脏重量),最大达4+KG(去脏重量),海水虹鳟产量预计为1500吨。

2024年,“经海002号”养殖的600吨深海虹鳟陆续出鱼,标志着烟台海水虹鳟首批商业化量产试验成功。

而今年,加上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500吨的产量预期,经海渔业虹鳟养殖总产量或将达到2000吨。这也意味着,今年的产量同比将实现2.3倍的跨越式增长。

刚切开的鲜鱼,色泽橙润,肉质鲜美。“口味鲜美”“口感清甜”“油脂很润”……现场嘉宾对鱼肉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好水才能养好鱼。这批三文鱼养殖海域位于长岛南隍岛东部,距离大陆架78公里,一年中有8个月水温在15℃以下,年平均水温11℃,是目前中国开展虹鳟深远海养殖较为理想的海域之一。水流平均流速1m/s,最高流速达1.6m/s,一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的饵料;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鱼类保持高强度运动,使肉质紧实。

“目前已经开始起网收鱼,基本已经预售一空了。”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李鑫说。

“养殖的挑战可能比海工还大”

“深远海养殖的挑战可能比海工还大。”近日,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一句玩笑,道出了海水养殖的艰辛。

海水养殖涉及海工技术、渔工技术、生物技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产业链覆盖了育种、养殖、加工、市场各个板块。

养好三文鱼,优质苗种是关键。经海渔业强化与国家级虹鳟鱼研究科研机构合作,深入开展虹鳟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和养殖试验,解决了国内虹鳟良种缺乏、鱼卵完全依赖进口等问题,给国产三文鱼换上了“中国芯”。

让活鱼更快“游”向餐桌,转运、转场很关键。“经海001号”活鱼运输船满载活鱼运输量可达60吨,配备增氧、制冷、循环水及自动化驳鱼设备,是全国首艘批复建造的渔业养殖运输船,也是目前国内吨位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渔业辅助船。

海上养殖,平台至关重要。“经海”系列大型坐底式深水智能网箱,配备了先进检测设备、自动投喂设备、养殖大数据平台等智能化、自动化装备。高度信息化的平台,使得单个网箱的日常管理仅需3~4人。

经海渔业还以邻近岛屿为条件保障,将岛屿作为陆地与海上养殖平台的中转站,通过陆基淡水育苗-海水驯化-深远海养殖,开创了以岛为桥的“陆-海-岛”联动养殖模式。

“围绕一条鱼变成一条龙”

去年以来,长岛提出“围绕一条鱼变成一条龙”的产业链建设思路,以探索出三文鱼工业化养殖的新路子为起点,加快从“一条鱼”拓展为“一条链”,逐步构建海洋经济全产业发展生态。

比如,今年5月,经海渔业在长岛北隍城岛新建设的三文鱼加工厂将正式投产,可供4000吨的初级加工使用。投产后,将实现从捕捞到加工仅15分钟的鲜度加工。

“我们看重的不仅是这条鱼,更是这条鱼背后的产业链。”长岛综试区海洋经济促进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王俊红表示,经海渔业的引进对长岛海洋渔业从传统向现代、从浅海向深海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条三文鱼,串起一条产业链:在上游,包括三文鱼的苗种繁育、饲料供应;在中游,涉及三文鱼的养殖与加工;在下游,则涵盖了三文鱼的销售与消费。

此外,配套的产业还包括海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利用、冷链物流升级、金融保险模式创新、产学研联动、文旅融合新场景打造等。

可以说,一条产业链,链起一片新天地。

2024年,全球三文鱼养殖产量400多万吨,我国只有4万余吨,而国内消费规模达12万吨左右。因此,正在游向餐桌的长岛三文鱼,将更好满足国内大市场的需求。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