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体记者 宋晓娜 摄影报道
打起手鼓唱起歌,欢快的节奏敲出城市的活力。
从云南街头的一次驻足,到烟台街巷的鼓乐声声,七星乐坊艺术团以鼓为笔,在城市的五线谱上谱写双重乐章——既用鼓点传唱烟台的山海风情,更将节奏的暖意揉进“星星的世界”,让每个鼓点都成为连接热爱与治愈的音符。
一场邂逅点燃鼓乐梦想
“第一次在云南街头看到非洲鼓演奏,那自由洒脱的韵律让我挪不动脚。”七星乐坊团长郝影回忆与非洲鼓的初遇,眼中仍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出身于文艺家庭的她,自幼便与文艺结缘,初中时自学简谱,工作期间也常组织编舞排练。当遇见非洲鼓的那一刻,她骨子里的艺术基因被彻底激活。在店门口,她驻足观看近两小时,录下数十段视频,直到同伴再三催促才离开。
回到烟台后,郝影立刻投身非洲鼓的学习。从基础节奏到复合律动,她将退休后的时光几乎全部倾注于鼓点之中。2017年,怀揣着“让更多人感受节奏魅力”的初心,她牵头组建七星乐坊艺术团,以“团结协作共进,真诚无私奉献”为团训,吸引了一群热爱音乐的市民。团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如今的30余人,成员涵盖退休职工、在职白领、文艺爱好者,虽然平均年龄50岁,却洋溢着青春活力。
“非洲鼓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郝影介绍道,“它不像传统乐器需要深厚的功底,只要怀揣热爱,任何人都能在鼓点中找到快乐。”正是这种“零门槛”的特性,让七星乐坊迅速成为烟台街头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今,在烟台山的灯塔下、朝阳街的石板路上、所城里的古巷中,总能看到他们手持鼓槌、边奏边舞的身影,欢快的鼓点与城市的烟火气交织,传递着音乐带来的无限热情。
当鼓点邂逅港城风情
“烟台我来了!”“烟台的海太美了!”伴随着青春欢快的音乐,烟台山、朝阳街、所城里、月亮湾等标志性景点在画面中依次闪现……一路风景一路歌,在《鼓乐声声唱烟台》的镜头里,两位游客骑着单车抵达烟台山,被眼前美景深深陶醉。他们停下单车时,恰逢海边正有表演,热情的舞蹈瞬间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不少人纷纷加入其中……
2025年烟台百姓春晚的舞台上,七星乐坊带来的《鼓乐声声唱烟台》惊艳全场。节目以非洲鼓为主旋律,搭配卡宏鼓与吉他协奏,通过游客骑行单车的视角串联起城市地标,将烟台的美景、美酒、鲜美水果等元素融入轻快节奏。“我们想通过游客的眼睛,让大家看到烟台的活力与热情。”郝影介绍道。
作为团队核心创作者,郝影原创了50多个节目。平日里,她常带领队员在烟台山、朝阳街等地演出,将非洲鼓与烟台本土文化结合。“每次创作,我都会琢磨如何融入烟台元素。”她的创作理念深深影响着团队。
心随鼓动,在节奏中收获快乐。“每天盼着下班打鼓,工作效率都高了!”“打起鼓来身心放松,特别开心!”队员们的真切感受,印证着七星乐坊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不仅源于对音乐的热爱,更来自团队独特的成长氛围。队员虹虹回忆道:“刚入团时放不开,手脚僵硬,郝老师一遍遍示范‘肩随鼓动’的要领,直到我在节奏中找到洒脱的感觉。”
排练室里,老队员主动为新人绘制节奏图谱,年轻队员则帮忙录制动作视频。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团队迅速成长,也让温暖在细节中流淌。
当鼓点响起,不同年龄、职业的他们互为支撑,用彼此的掌声相互鼓舞——这既是艺术的默契,更是心与心的联结。
音乐点亮“星星的世界”
七星乐坊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更将节奏的温暖传递给了“星星的孩子”。
“当孩子们听到鼓声时,他们的眼睛会发光。”这是团队在公益课堂上最动容的发现。七星乐坊与“杨帆助学”合作开展音乐疗愈项目,为自闭症儿童开设初、中、高三级课程,每个班级配备2名教师与助教。老师们不仅要传授鼓乐知识,更需要耐心安抚孩子们的情绪、维持课堂秩序,用音乐搭建与孩子们沟通的桥梁。
小班班主任小雨老师以开朗活泼的风格成为孩子们的“节奏伙伴”。她特别擅长调动孩子,引导他们感受节奏:“有个孩子第一次敲鼓时,嘴角扬起了从未有过的笑容,那一刻我知道音乐真的有魔力。”
“孩子们听到音乐时眼睛会发光,能安静下来沉浸其中,”队员虹虹分享道,“老师和孩子们的感情特别纯粹,这种互动让人感动。”
除了自闭症儿童帮扶,团队还常走进公园开展“音乐快闪”,带着鼓具与市民互动:“我们会相约出去唱歌、打鼓,把快乐传递给更多人。”从云南街头的一次驻足,到烟台街巷的鼓乐声声,七星乐坊用六年时间,将非洲鼓从兴趣爱好转化为文化符号与公益载体。
正如他们在《鼓乐声声唱烟台》中传递的“我在烟台等你来”,这支团队用节奏书写着对城市的热爱,也用音乐为更多人敲开了快乐与温暖的大门。在烟台的山海之间,鼓点不息,热爱不止,这便是七星乐坊为港城奏响的最生动的旋律。
责编: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