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韶山深处“远方的家”
文/肖凌之
韶山,那片我心心念念的红色圣地,从懂事起,就因诞生和哺育了千古伟人毛泽东,在我心中占据着特别的位置。这份敬仰,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心里愈发深沉,在大学时光以及后来的工作岁月里,前前后后,我竟去了20来次。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和滴水洞等地,我早已熟稔于心。
然而,这样的韶山之行,大多只是清晨虔诚去,当日满心归,即便有过留宿的经历,也是停留在几家正儿八经的接待宾馆,对于当地民宿的样范和韶山人的生动生活,我始终没有机会去深度感受。所以,韶山于我,熟悉当中又有几分陌生,心中总存一种难以言说的遗憾。
直到今年这个春意盎然、芳香四溢的时节,因为举办新书《人生当有》的读者见面会,入住了韶山深处“远方的家”,还围绕着下塌地对周围作了一番细致的考量,与当地的烟火人间有了一些近距离的触摸,我对韶山便有了更为生动的感知。
我这次住的地方,是韶山深处的一个自然村落——韶源。它位于核心景区内,总面积5.8平方公里。这里山水相依、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自然环境十分宜人,住着500多户人家,到处可见古老的历史遗迹与鲜活的生活气息交融交织。慈悦庵作为毛泽东直系家庙,历经300多年风雨,静静诉说着家族的过往;毛震公祠不仅是毛氏祖祠,更承载着1927年毛泽东在此开展农民运动的激昂岁月。这片土地还孕育出毛福轩、毛泽建、毛泽润等革命烈士,他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牺牲的英勇事迹,犹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如今,这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依托着丰富的红色和绿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好,“远方的家”等几十家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我是于今年四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在暮色与霞光交织的温柔里,在当地两位好友的陪同下,一边驾车一边欣赏沿路风景而进入这片充满故事与生机的土地的。
在韶峰山脉的一麓、在老屋湾的安坪组、在毛震公祠的隔壁、在紧紧相依的三棵参天的古老榆树下、在一池小水塘旁、在从滴水洞去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的公路边,就是我此行的下榻点——“远方的家”。“家”的外观,是一栋盖有灰瓦的坡屋顶三层楼建筑,墙体是简洁的白色与米色,朝外的窗户都是大面积的落地窗,体量不大也不小,应该可以一次接纳三四十号客人。它看起来有些质朴,有些简单,也有些普通,但它却是散落在山水褶皱里的诗行,有着年轮的呼吸、有着乡趣的诗意、有着自然的清香。我在想,在这种环境的这种“家”里住上一宿,一定会别有所得。
下得车来,我并未急着进“家”,而是趁着落日的余晖,对民宿的周围进行了一番打量。眼前是广袤的农田,摇曳着一片绿黄色的农作物,原来那是花已褪尽却在花柄处结出菜籽荚的一丛丛油菜植株,在微风的吹拂中发出细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即将迎来丰收的喜悦。农田的远处,还有几个耕种的农人,弯着腰,在挥舞着锄头,与土地开展深情的对话,把希望种进深深的泥土里。农田的四周,是远高却黛、近矮却绿的山地,只见那一栋栋两至三层的民居,白墙灰瓦,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排列,被那郁郁葱葱的绿色簇拥着、怀抱着。它们有的隐于树林深处,羞羞答答,静谧中透着神秘,似不愿轻易被外人所打扰;有的立于山坡的开阔处,白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灰瓦与蓝天相映成趣,恰似水墨画卷中最当眼的看点。看到此情此景,再见一些农户家中冒出的袅袅炊烟,本是南方农家小孩长大的我,站在这里,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温馨和那样的亲切,确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正在我意犹未尽的回味中,热情的民宿男主人便接过行李,把我们迎进了“远方的家”。原来这“家”的男主人叫毛海龙、女主人叫毛柯,是地道的当地毛氏夫妇,出了五代的同宗同族并同一个“远”字辈分。他们夫妻俩利用韶山特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于2019年对原住屋进行了一番改造,经营起民宿业,并取了这个暖心的名字,寓意着无论客人来自何方,住这里都能找到家的感觉。他俩是这么想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除了将18间客房,分标准间和亲子房做出独到而可人的设计外,还在院内建有一个别致的后花园,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红色文化元素,让客人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能沉浸于宁静与舒适之中。尤其是屋顶的设计,他俩更是匠心独运,集阳光房、观景台、露天茶吧于一台,让客人们可在此喝茶、休闲、观日、赏星,享受着闲适与惬意。我所居的208房,除了当有的都有和环境的舒适、干净与整洁,还可以一边盘坐榻榻米品茗喝茶,一边透过玻璃欣赏窗外的乡野风景。在我放下行李和简单洗漱后,毛氏夫妇把我们当成自家人一般,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参观整个民宿的陈设,介绍每一处设计的巧思,还带我们看在屋顶一隅精心种植的多肉植物。我情不自禁用指尖轻触那憨态可掬的多肉,绒毛般的触感似温柔的絮语,瞬间将我的心拨动了一番。那一刻,我仿佛窥见了毛氏夫妇经营民宿的另一面,他们还有细腻的灵思与浪漫的情致,将爱意与情趣悄然种进岁月的土壤,他们的心性一定是十分的温柔而善良。
天黑下来了,他们夫妻俩请我们吃晚餐,我突发奇想,提议把用餐地点放到屋顶的露天茶吧。不一会儿,几道色香味俱佳的韶山家常菜便摆到了屋顶的桌台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此时,附近田野中的蛙声也传进了我们的耳鼓,头顶暮色的苍穹里跳出了扑闪扑闪的星,仿佛是一颗又一颗的宝石在闪烁,偶尔还有飞机高高地划过,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光影。我们一边用餐,一边欣赏这些在城市中难以看到的景象,就像是在乡野的烟火里,品咂着大自然奏响的交响曲。我吃得特别的香甜,尤其是那道酸菜炒小笋,鲜嫩的小笋儿搭配上酸爽可口的酸菜,入口爽脆,香气四溢,让我喜爱不已,忍不住多吃了一碗饭。男主人毛海龙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他与广东、宁夏、青海几位客人的故事,他们原本只是普通的游客,来民宿住过之后,却被这里的温馨与美好所打动,与毛氏夫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了好朋友。这场屋顶的用餐,我们品尝着、观看着、倾听着、欣赏着,别有一番醇香,也别有一番情味。
这一晚,我睡得特别酣畅,连呼吸似乎都染上了舒适而甜蜜的味,直到一阵清脆的鸡叫声和婉转的鸟鸣声将我温柔地唤醒。
此行的体验,尽管只有一晚,却让我对韶山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那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红色圣地,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温暖人心的地方。这里的山水风光、历史遗迹、民俗文化,还有热情好客的人们,共同构成了韶山独特的魅力。那“远方的家”,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让我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活力,也让我看到了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离开时,心中满是不舍,我知道,这片土地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别样的印记,而这个“家”,也会成为我记忆中一抹温暖而难忘的色彩。
肖凌之,笔名石川,一个退休后还依然坚持写作的老公务员。中国作协和湖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新湘评论》《湖南文学》《湘江文艺》《文艺生活》等报刊,著有随笔集《人生如字——谐音字趣谈》(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人生当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