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镜观西藏:高原农业丰富百姓餐桌

时间:2025-07-22 11:24:00

中国网日喀则7月19日讯(记者 胡俊)在日喀则的高原上,农业发展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7月17日,“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采访团来到日喀则白朗县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白朗县阿亚村等地,实地探访当地发展高原农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高原农业离不开产业化、科技化的发展,日喀则高原农业近些年的创新发展,让当地百姓的餐桌日益丰富,更让他们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珠峰博览园区于2017年开始建设,由占地面积1528亩,现有温室大棚133座、玻璃温室2座等,设施一应俱全。如今,园区种植有西瓜、黄瓜、青椒、西红柿、车厘子、无花果、草莓、人参果等多种果蔬,极大丰富了当地百姓的餐桌。

记者看到,一排排智能玻璃温室在高原上格外耀眼。温室内的瓜果蔬菜有的已经成熟,有的还在培育,有的已经打包发往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高原农业产业体系。

来自四川的技术员周宗贵说:“我们大棚的系统比较好,控温时可以把上下天窗打开降温,冬天保暖性能也很好,带棉被,不是只有一层膜。”而且,这里还运用了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施肥浇水全是自动化的,一个温室两个人正常维护就行。”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让高原上种植出多样果蔬成为可能。

园区的发展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1至6月,累计接待游客8100余人次,实现农旅综合收入90余万元。县蔬菜公司积极拓展业务,承接并配送供应多个县的教育“三包”蔬菜,截止6月底,销售金额达38.6万多元,销售数量达458吨。

白朗县阿亚村同样在农业发展上成绩斐然。村里整合1000余亩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推广青稞新品种,销售价格从每斤2.1元提升至3元,户均种植产值提升1.3万余元。还建成34座村集体温室大棚,打造近郊采摘园。

村民次旺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例子。“以前就只是种16亩青稞,一年收入1万多,还在附近打零工。”而现在,除了种青稞,他还承包了大棚种植果蔬,“现在种温室的纯收入有六七万,加上青稞和打零工,一年总共能有十几万。”这不仅提高了他的收入,还让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现在要努力存钱,盖个新房子。”次旺告诉记者。

阿亚村通过这些举措,202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5万元、同比增长8.7%,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8万元、同比增长7%;2025年第一季度,农村经济总收入340万元、同比增长10%,人均可支配收入达0.92万元、同比增长7%。

白朗县洛江镇党委书记巴桑赤列告诉记者,阿亚村在山东援藏的支持下,目前正在阿亚村农业园区附近打造营地,并配套建设民宿,发展农业加文旅融合项目,以农促旅,以旅促农,打造乡村振兴的“阿亚模式”。

从丰富餐桌到提高收入,高原农业的发展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地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

白朗县阿亚村乡村振兴展示馆。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阿亚村乡村振兴展示馆。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阿亚村乡村振兴展示馆。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阿亚村乡村振兴展示馆。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阿亚村温室大棚培育的高原西瓜。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阿亚村温室大棚培育的高原苔菜。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阿亚村温室大棚。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采访团走进白朗县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里培育的人参果。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里培育的草莓。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里工人正在劳作。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温室大棚。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采摘的西红柿。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白朗县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成熟的草莓。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