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陆前进:清迈倡议加速落地,共建亚洲金融安全网

时间:2025-05-08 06:33:00

来源:环球时报

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接连取得阶段性进展。先是4月8日至9日举行的东盟和中日韩(10+3)财政及央行副手会,通过了在清迈倡议的变化机制下以人民币出资的法律安排,人民币正式成为共同基金池的计价货币和贷款货币;随后在5月4日至5日,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进一步通过了在清迈倡议多边化下,新设以人民币等可自由使用货币出资的快速融资工具相关安排,让人民币出资安排进一步落实。

2000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刚刚结束,为更好地应对潜在金融风险,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签署了清迈倡议,构建双边货币互换网络,以在成员国面临外汇短缺或国际收支困境时相互提供流动性支持。2008年5月,各国将松散的双边货币互换网络整合为多边资金共同救助机制,建立了外汇储备资金池,其规模从初始的800亿美元逐步扩充到2400亿美元。简单来说,共同储备基金相当于亚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承担最后贷款人功能。一旦成员国爆发金融危机,共同储备基金将给危机国提供贷款,遏制危机进一步恶化。但需要强调的是,清迈倡议下的贷款支持没有附加条件,这一点与IMF贷款是不同的。

笔者认为,此次清迈倡议新进展引入人民币出资安排,与2016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类似,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一是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进一步提升。虽然还没有开放自由兑换,但是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地位已经得到亚洲各国的广泛认可。这既是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决定的,也是多年来人民币“走出去”、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如今,人民币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国际货币功能不断完善,使用越来越广,抵御经济风险的属性也越发明显。此外,人民币作为储备共同基金池的出资货币,会提升金融市场信心和人民币的国际信用,人民币在“亚洲版IMF”中的地位也会不断提升和稳固。

二是有利于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持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清迈倡议引入人民币出资安排,并推出以人民币等可自由使用货币出资的快速融资工具,针对的是一旦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和动荡,能够及时向问题国家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恶化。清迈倡议共同基金池,对构建亚洲金融安全网,让中国在亚洲金融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积极意义。

三是以人民币出资安排拓展人民币“走出去”的方式。在共同储备基金中,人民币出资比例占15%,承担了国际贷款货币的功能。目前,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已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支持人民币作为共同货币的出资安排。从作为跨境贸易、投资的结算工具到成为共同基金池的关键货币,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美元承压、美元国际货币信用受到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人民币更应发挥关键货币的作用,为亚洲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服务。

四是发挥数字人民币的优势,与东盟合作构建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体系,为区域性的贸易、投资和流动性支持服务。目前中国在数字货币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字金融也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赋能跨境支付,开展数字货币合作将极大压缩资金划转时间,提高支付效率。有消息称,中国和东盟计划在2025年启动“数字人民币——东盟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其不仅能够促进支付高效、快捷化,还有望绕过SWIFT支付系统,形成独立的数字货币支付体系。考虑到此前东盟国家的金融机构支付体系已经接入了中国的CIPS系统,如果能够有效对接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体系,将形成更加高效的多边跨境支付体系,有利于跨境结算,对人民币“走出去”也将是巨大利好。

清迈倡议提供流动性的自主性增强,不会给受援国带来额外的负担,是对IMF贷款的有益补充。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IMF对印尼、泰国等提供了带有附加条件的经济援助,要求受援国采取改革措施,通过紧缩扭转国际收支逆差,阻止本国货币进一步贬值。但这无视了受援国深陷危机,如果采取紧缩性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进一步加剧衰退的客观事实,IMF的有条件援助因此广受诟病。相比之下,共同储备基金的援助更加务实,不附加额外条件,使受援国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应对金融风险。因此,亚洲共同储备基金和IMF贷款将共同形成责任共担的援助体系,为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更多的保障。

尽管引入人民币出资安排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但是要真正实现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还需要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不仅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要努力成为主要的国际计价货币和国际交易货币,充分发挥人民币国际货币的锚定功能,为亚洲乃至全球的贸易投资注入更稳定的动能。(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货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