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鲁企巧解“关税风波”,撬动国际经贸新支点

时间:2025-05-02 11:04:00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这场风浪,山东外向型企业积极应对,以全球高端市场布局、内销转型和创新技术迭代等方式为突破口,将危机转化为商机,撬动国际经贸新支点。

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在全球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济南鼎点激光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点激光”)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持续创新,在激光切管机的细分赛道上,成功开辟出增长新路径,为制造企业应对外部挑战提供了鲜活样本。

数控与激光技术结合的产品,在制造领域堪称“利器”。与传统切管机等设备相比,鼎点激光的产品不仅功能强大,还在技术迭代中实现价格下降,形成显著的市场竞争力。凭借这一优势,企业业务规模持续扩张,2025年第一季度,内外贸新增业务量实现50%的高速增长,全球出货量与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关税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尽管中国激光产业具备不可替代的产业链优势,转移产能至海外将导致成本翻倍,但关税的存在仍让客户在采购时更加谨慎。一台高端设备价格超300万元,即便给予20%优惠,叠加150万元关税,也让许多客户持观望态度。”鼎点激光董事长魏志永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企业面对的这一困境,但他认为,这对于企业来讲既是危机更蕴藏着新的商机,企业应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魏志永介绍,在市场策略上,鼎点激光坚持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线上,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阿里巴巴、谷歌等平台拓展获客渠道;线下,通过参加荷兰、美国、德国等全球各地展会以及广交会等重要平台,全方位展示产品实力。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海外市场仍有广阔空间,因此鼎点激光会持续加大海外市场投入,针对不同国家客户的需求精准对接,逐步完善海外服务体系,赢得高端市场客户的认可与口碑。”魏志永介绍,除了开拓市场之外,在产品研发方面,鼎点激光积极“练内功”,目前产品已经从第1代迭代到第16代。秉持“研发 + 市场战略驱动”的理念,避免闭门造车。企业将有限资金聚焦于细分市场,凭借自主研发“大功率激光管材坡口切割技术”“八缸重型全行程卡盘”“静止切割技术”等专利技术,提升产品稳定性,打造核心竞争力。下一步,企业计划进一步深耕产品迭代,布局更高端的自动化设备,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魏志永表示,鼎点激光将继续以欧洲市场为重点,加速全球化布局,坚持多元化市场结构,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努力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在应对“关税风波”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增长,为中国激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出口转内销”多维突围试水

山东传统优势产业如白色家电、毛绒玩具、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外贸企业,正将"出口转内销"战略升级为破局关键。数据显示,山东外贸依存度长期保持在35%以上,面对关税壁垒冲击,超六成生产型企业已启动国内市场开拓计划,一场由外向内的产业转型浪潮正在齐鲁大地展开。

在山东省商务厅主办的"外贸优品中华行·云购齐鲁"电商促消费活动现场,山东比逗仕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少英手持新品,向经济导报记者讲述企业转型经历。作为一家深耕美国薯片市场多年的企业,在加征关税前,企业每月都有稳定的出口订单。"终端售价被关税压缩,美国经销商要求五折的折扣,原本微薄利润彻底归零。"张少英给经济导报记者核算了产品的利润,她认为此次发力内销也算是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立足山东食品工业强省优势,依托省内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张少英带领公司将研发方向转向儿童健康零食赛道。“团队新推出的中药润补系列饮品和零食,既延续了出口产品的高标准品控,又精准契合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在活动现场,张少英架起手机开启直播,身前的产品陈列区里,五颜六色的零食包装格外醒目。"我们正与多家电商平台、产业园区对接,计划通过自媒体平台打造婴幼儿健康零食爆款矩阵。”

该公司的转型并非孤例。在青岛,家电企业借助"山东制造·网行天下"专项行动,将出口智能家电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国内适老化产品;在临沂,毛绒玩具外贸厂商依托当地小商品市场优势,推出IP联名款开拓国内潮玩市场。这些外贸企业正通过"产品创新+渠道重构+品牌重塑"的三维路径,将"外贸基因"转化为内销优势。

“出口转内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山东制造从'国际代工厂'向'全球市场服务商'转型的必经之路。”张少英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身处这场产业变革,企业应该积极作为,提供中国制造创新的解题思路。

合力托举“出口转内销”,山东省供应链管理协会、山东省农业贸易促进会、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山东省医药零售行业协会等多个商协会纷纷发布倡议书,提出开辟采购绿色通道、支持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渠道等措施。各大电商平台以及如银座集团、利群集团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也发布相关通告,表示将重点支持受影响的优质国产商品,构建快速响应通道,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优势,发挥渠道和物流供应链优势,为外贸商品打通内销 “快车道”。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