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高新区的一间实验室内,一台搭载“悠然无界”大模型的机械臂正自主执行任务——它能识别桌面上杂乱的物品,根据自然语言指令将杂物分类放入托盘,遇到突发干预时还能实时调整路径,全程无需预编程。
这一幕,正是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考拉悠然”)最新科技成果的展现。近日,这家扎根成都七年的人工智能企业,联合上海码极客考拉悠然发布了悠然无界大模型,标志着AI技术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突破。这也是首个面向空间智能的跨空间、跨任务、跨本体的世界模型。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不是在训练一个会聊天的AI,而是在成都为机器人打造真正能思考、能行动的‘大脑’。”近日,考拉悠然CEO沈复民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从最初十几人的实验室团队,到如今成长为四川省、成都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他和团队见证了大模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的全过程。“AI不能只活在电脑里”,沈复民说,“我们的目标,是让算法真正变成生产力。”
从“码极客”到“悠然无界大模型”
打破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藩篱
当前,大模型技术正席卷全球,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纸上谈兵”——能写诗、作图,却无法让机械臂抓取一个螺丝钉。
“现在的大模型更像一个‘超级打字员’,能写诗画画,但没法让机器人叠一件衣服。”沈复民打了个比方。

沈复民
2014年,沈复民博士毕业从澳洲回国,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当时,多家科研机构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最终选择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申恒涛教授团队,与十余位人工智能博士共同开展多模态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研究。“成都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和创新氛围吸引了我,更重要的是,这里正孕育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沃土。”他回忆道。
成都对科技创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支持下,2017年,考拉悠然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考拉’象征着团队从澳洲回国的背景,‘悠然’则体现了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
创业之初,沈复民团队就敏锐地发现了一个行业痛点:当时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需要非常专业的工程师,这类人才稀缺且成本高昂。为此,他们研发了全球首款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码极客”,大幅降低了AI应用开发的门槛。
“码极客就像一个AI模型的‘生产线’,让普通软件公司也能开发专业的人工智能算法。”沈复民介绍,该系统将AI模型开发效率提升了约60%,目前已支撑了几十个行业的应用模型开发。这一创新为考拉悠然赢得了首批行业客户,也为后续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也正是由于这一创新,考拉悠然入围了工信部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单位。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大模型时代,考拉悠然在2023年发布了中西部首个多模态产业通用大模型——悠然大模型。与市面上大多数面向聊天对话的大模型不同,悠然大模型专为产业应用设计,具备强大的多模态理解和行业知识建模能力。这一技术已在半导体检测、铁路巡检等领域落地应用,其中为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提供的晶圆检测设备精度达到0.1微米,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沈复民团队观察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前90%以上的大模型仍停留在数字世界,无法真正作用于物理空间。这种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割裂严重限制了AI技术的产业价值。
悠然无界大模型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据介绍,这一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三个无界”:空间无界、任务无界和本体无界。
空间无界,意味着大模型能够实现数字空间、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跨域协同。
任务无界,则解决了传统工业机器人需要针对每项任务单独编程的痛点。搭载“悠然无界”的机械臂仅需自然语言指令即可生成操作序列,同一设备可完成分拣、搬运、螺丝紧固等多样化任务。
本体无界,则使大模型能够适配机器人、无人机、机械臂、机器狗等不同硬件本体,根据设备特性自主规划任务。
这种“类人”的空间理解能力,已应用于攀枝花森林防火系统,通过无人机、地面机器人协同实现灾情预判与处置。
从政策扶持到场景落地
成都营商沃土育科创硕果
回顾七年创业历程,沈复民深切感受到成都营商环境对科技企业成长的助推作用。“从最初的几千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到后来的场景对接、产业链整合,成都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他特别提到,成都经常组织场景需求对接会,为像考拉悠然这样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市场验证机会。
沈复民认为,空间智能的普及将依赖场景化落地,“不是一次性展示所有功能,而是通过火灾救援、工厂分拣等具体案例,让市场逐步理解技术的生产力价值。”
当前,考拉悠然正与省内机器人企业合作,计划合作推出智能卸货机器人,与电力部门开发自主巡检系统,并在成都世运会期间推出执勤机器人,用于交通路口疏导和行人服务。
这些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硬件大脑”,让各类智能设备能像人类一样理解环境、规划任务并自主执行。“现有机器人大多缺乏自主决策能力,我们的模型让它们能像人一样理解任务、分解步骤并执行。”沈复民解释道。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工作
作为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考拉悠然也在积极发挥生态带动作用。公司正牵头制定多模态世界模型技术标准,并联合省内机器人、无人机企业共建空间智能产业链。“一流企业做标准,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突破和生态协同,带动终端应用企业共同发展。”沈复民表示。
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正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2024年,四川省将人工智能列为“一号创新工程”,给予超常规最大力度的支持。在政策引领下,省内已聚集超1100家人工智能企业,形成了从芯片、算法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成都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相对低廉的算力成本,这些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沈复民分析道。作为四川省人大代表,他也在今年省两会上建议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优化算力资源配置,同时加大国有资本的容错度与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的投资力度。
“从科研到创业,从学术论文到产业应用,我始终相信技术应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沈复民相信,越来越多像考拉悠然这样的科技企业将在成都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用创新技术诠释“在成都,创未来”的无限可能。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