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创新淤地坝建设 推动生态经济双优发展
庆阳融媒记者 徐雅荷 通讯员 任强
庆阳地处黄河中游陇东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曾经水土流失问题严峻,全市超八成土地遭侵蚀,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7250吨/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占黄河流域的1/10。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淤地坝建设作为全市重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聚焦完善淤地坝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截至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1.1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模数降到每平方公里4139吨,年入黄泥沙量降至1亿吨以下,水土保持率达到57.37%。
自2021年全省实施淤地坝工程“四变”以来,我市创新“淤地坝+四变改革”模式,投入1047万元,完成40座淤地坝改造,通过坝变田、坝变路、坝变沟、坝变水源,有效发挥了防洪减沙、淤地造田、以坝代路、灌溉养殖功能。
从成效上看,“坝变田”实现多重效益。17座改造工程新增耕地805亩,年增收粮食(按玉米计算)563.5吨,带动320多名群众人均年增收超3500元。“坝变路”便利4000余名山区群众出行,通过路面砂化、完善防护设施,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宁县郭家沟“坝变水源”工程经防渗与设施修复,灌溉630亩耕地种植大棚西瓜,年产值达126万元,惠及400名群众。“坝变沟”针对388座老旧淤地坝,通过修建排洪设施、植树增绿,避免二次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在推进过程中,我市构建起高效机制。成立淤地坝“四变”改革专班,将任务细化到县区、坝体,完善考核体系,全面摸排淤地坝,做好老旧坝和销号淤地坝的分类调查。项目严格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公示制和合同制,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将“四变”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民生工程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巩固治理成果。